close
放屁前,請大家先看一下這篇文章。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2007Cti/2007Cti-Focus/2007Cti-Focus-Content/0,4518,9708260271+97082612+0+104927+0,00.html

前文完。

這篇文章對向來漠視體育的台灣(無論是政府或是社會觀感)來說,不算是什麼新聞,而文章無論是在當時或是再被重提的溫布敦大戰之後,都毫無意外地博取了大量的淚水,但現實比文字深刻的地方,從一整年下來小額捐款的數目只有三筆,就能得到殘酷的驗證。

但還有遠比現實更殘酷的,也就是我想說的,關於夢想的資格。

從我的志願開始,從小就寫著五花八門的志業,科學家老師作家藝術家,然後慢慢遞減成搖滾樂手和灌籃高手的青春叛逆,再沒多久後,把青年創業的美夢橫亙在現實之前,然後到了現在,在找到一份不那麼討厭的工作之前,試圖找個懸崖大喊為什麼沒有人了解我。

關了電視,我實在想不到,比起盧彥勳,我們做了哪些努力?來換得談論夢想的資格。

無論是歸咎錯誤的選擇或是訴諸現實的壓力,從開始到最後,除了後悔和抱怨,我們好像沒有別的動詞可用,放任自己消費所有不甘的情緒,更甚,找群淪落天涯的豬朋狗友,英雄所見略同地高呼相逢何必曾相識,一肩扛起整個時代的原罪。又或者,尋求安慰式地承認自己的懦弱和草莓,寄情自己於任何不篤定的可能裡,讓自己搖擺,讓自己得到一些虛幻的滿足。

就這樣,我們除了消費了夢想,還真找不到任何跟夢想有關的部份。

同時我們把一切的奢望都放在那些勵志的情節上,好比盧彥勳好比王建民好比郭泓志,我們說他們是台灣之光,說因為他們感動,說穿了,只是用另外的方式去逃避,逃避自己從不曾真正努力的殘酷現實,再多的王建民再多的盧彥勳,都不會是自己,也都不會是那種握在手上的真實。就這樣,我們看著聽著說著,卻不要自己去想著。

我想我們還是會把夢想掛在嘴邊,不為什麼,因為這是永不退流行的潮流。

而給每一個曾經想過這一個問題的人,我想誰都不會因此而顯得高明多少,這道理就如同再怎麼樣正的妹,屁也都還是臭的。

最後,盧彥勳輸了,幹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y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